“智能监测设备怎么安装调试?”“山地精准变量施肥机器人到底靠不靠谱?”……11月13日至14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柑橘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培训会在璧山区、江津区的果园展开。全市16个柑橘主产区的近70位技术骨干、种植业主与专家一道,走进田间地头,实地触摸科技为传统柑橘产业注入的新活力。
“快看!这机器人施肥又快又准,比人工省时省力!”13日上午,江津区白沙镇芳阴村的望月柑橘种植场里,一台“小个子”山地精准变量施肥机器人正在果园里灵活穿梭,机械臂精准对准每一棵柑橘树的根部,均匀播撒肥料,引得在场的种植大户们纷纷围拢过来,掏出手机拍摄,不时发出惊叹。
“过去施肥全靠人工背、手动撒,一亩地下来累得腰酸背痛,还总担心化肥施得不均匀。”来自忠县的种植户陈兵蹲在机器人旁,仔细观察着施肥轨迹,脸上满是兴奋,“现在有了智慧帮手,不仅效率提高了好几倍,还能精准控制肥料用量,既省成本又环保!”
在果园的另一角,秸秆与畜禽粪污异位发酵制有机肥的示范田同样人气十足。黑色的发酵仓里,原本废弃的秸秆和粪污经过处理,正慢慢转化为乌黑肥沃的有机肥;田垄上,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让土壤保持着湿润,几位技术骨干蹲下身,用手拨开覆盖的秸秆,仔细查看土壤的疏松度。
果园边缘的诱虫板、杀虫灯整齐排列,构成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“防护网”,大家围着农技专家,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技术细节,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。
“这些技术都是实打实的‘田间智慧’,既省工省力,又能让柑橘长得更好、更绿色。”江津区一农技员一边记录,一边感慨,“以前总觉得‘绿色高效’离我们很远,今天在园子里一看、一听,才知道科技就在身边。”
14日的室内培训,则把田间的“所见所闻”变成了“所学所用”。来自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、重庆大学及市种子站(市植保站)的专家们,围绕山地柑橘精准变量施肥机器人研发、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、检疫性有害生物智能监测等焦点问题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详实的案例,为与会者进行了系统化讲解。台下,大家听得认真,不时举手提问,现场交流气氛热烈。
“机器人的电池续航能坚持多久?”“生物农药在不同天气下的使用方法有区别吗?”面对一个个接地气的问题,专家们耐心解答,还现场分享了技术操作手册和联系电话,让大家学得放心、用得安心。
培训的最后一站,大家走进璧山四季香生态园。这里连片的柑橘树上,看不到传统农药的痕迹,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。“我们用的生物农药安全、无残留,结出的柑橘又甜又安全,去年试种的果子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。”生态园负责人介绍,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奉节、万州、开州等重庆柑橘主产区开展试验示范,惠及了不少果农。
“以前种柑橘靠经验,现在靠科技。”来自奉节的种植户王大姐拿着刚领到的技术资料,脸上笑开了花,“这次培训既看了现场,又学了技术,回去就能用在自家果园里,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!”
市农技推广总站、市特色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负责人表示,如今,随着山地精准施肥、绿色防控、秸秆还田等一批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技术、新模式在全市推广,重庆柑橘产业走出了一条生产向绿、品质向优的新路,不仅兼顾了生态,更是兴了产业,富了农民群众的口袋,一举多得。(新重庆-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)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,
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